普德海幢 2017-04-22 16837

折大乘非佛说邪见卷一

普德海幢 造

时间到了佛历2557年的秋季,各类异端邪说纷纷然如《红楼梦·第一回》里的《好了歌》

《好了歌》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 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不过,演说邪见的恶业就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么简单了。

一立宗。二破斥。

一立宗

一立宗: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皆是佛说,皆是一佛乘法;

二破斥

二破斥:有智慧的人看到诽谤“大乘非佛说”之人,就如幼稚园的小朋友高高举着稻草火把,想把虚空点着一样的可笑;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大乘的定义是什么。

(一)真实大乘

1.阿罗汉不是佛

阿罗汉并不是佛,这一点必须要厘清。如果诽谤大乘者,硬要高举“阿罗汉是佛”的邪见,则违“二佛不同出世”之义,何以故?声闻藏中处处说“一时二佛出世。无有是处。”,并且,过去未来三世诸佛都平等。如经云:

《佛说长阿含经》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卷第十二;(一八)佛说长阿含第二分自欢喜经第十四;

【佛言。如是答。依法顺法。不违也。所以然者。过去三耶三佛与我等。未来三耶三佛与我等。欲使现在有二佛出世。无有是处。】

《佛说长阿含经》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卷第五;(三)第一分典尊经第三;

【时。忉利天作是说言。若使世间有八佛出者。当大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时。忉利天言。且置八佛。正使七佛.六佛。乃至二佛出世者。亦大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何况八佛。

时。释提桓因告忉利天言。我从佛闻。亲从佛受。欲使一时二佛出世。无有是处。但使如来久存于世。多所慈愍。多所饶益。天人获安。则大增益诸天。减损阿须伦众。】

如上可知,阿罗汉证得的解脱道,是属于佛果境界的一小部分而已,并未完全获证佛果境界。如果“阿罗汉是佛”的邪见成立,那么依据上文,阿罗汉应与佛平等,就会出现,释迦摩尼佛在世时,就有千万的佛一同出世了。但是,佛陀说了,“一时二佛出世。无有是处”,因此阿罗汉并不是佛。

而高举“大乘非佛说”邪见之辈,却无知的将阿罗汉等同于佛,此为自相矛盾,自破论义;却还无知谤言,可见,这些人是一味罔顾事实,昧着良心诽谤佛教罢了。

略说“阿罗汉非佛”有十四种义,广说者无量:

一者,佛陀降世前,是在兜率天候补佛位;

诸佛居一生补处位时,都是在兜率天候补佛位。而阿罗汉却毫无此候补之事。

二者,佛陀蒙无量佛授记成佛;

虽然菩萨法藏中,释迦摩尼佛承蒙无量诸佛授记,而声闻法藏中略说为受二十四佛授记。如经云:

《本生經》 CBETA 元亨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 小部;因緣譚;菩提資糧之成滿;

【菩薩於燃燈佛以下二十四佛所立誓,過四阿僧祇十萬劫,於迦葉佛之次,除此等正覺者外,其他佛不在,於燃燈佛以下二十四佛所,菩薩受成佛豫言。】

如上所说,声闻法藏中阿罗汉毫无此事,唯于菩萨法藏中而得授记事,开显三乘皆是一佛乘义,详如《法华经》中说。

三者,菩萨成佛需发愿,并经历久远僧祗劫修行;
菩萨成佛需发愿,而阿罗汉道并无发愿成佛事,无需历僧祗劫修行。如经云:
《佛種姓經》 CBETA 元亨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 小部;二第一佛提槃迦〔燃燈〕品;

【予於其處解髮,將樹皮之衣及獸皮佈敷於泥土之上而俯伏。「佛與弟子等俱,踏予而行,勿踏泥土,此應為予之利益。」

予俯伏地上起如是念:「予以望今燒盡予之煩惱。

予於此處有何要耶?以行異相而證法,予達一切智,於人天世界成佛。

予唯一人度、作顯示力量之人、有某種之要。達一切智度人天世界。

為最上人,予依此決心達一切智,度數多之諸人。

斷輪迴之流,滅三之生有,乘正法之船,度人天世界。〔然希望將成佛人〕。

生為人,得為〔男〕性,有因緣見佛奉侍,出家,具德,奉仕與願心,結合此八種之法〔完成作佛之決心〕。」

〔相應〕於知世間受供養提槃迦羅佛立於予之頭邊而為是語。

「見此結髮之行者,行極度之苦行!由此經無量劫時,彼將出世成佛。

實則如來由名為迦毘羅樂都遁出,以勤應勤,以行難行。……】;

四者,佛陀具足十力;

佛陀具足十力,而阿罗汉无佛“十力”境界。

五者,佛陀入胎、受生;

佛陀于一生补处菩萨位入胎、受生、降生,都有菩萨“常法”,而阿罗汉毫无此事可言。

六者,诸佛皆具足圆满相好的成就;

诸佛皆具足圆满的相好,而阿罗汉无有一人,圆满具足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者。

七者,佛陀授记下一尊佛的出世及弟子;

唯佛陀授记弟子成就声闻果、缘觉果、佛果。并无阿罗汉授记其余弟子之事。

八者,下一尊佛不是阿罗汉;

释迦摩尼佛,授记下一尊佛为弥勒菩萨,而彼弥勒菩萨并非阿罗汉初果、二果、三果弟子。而弥勒菩萨在当时声闻僧团中,他的表现是“未断诸漏、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而此菩萨却被授记是下一尊佛。这正是菩萨道与声闻道不同之处。如经云: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一卷;

【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九者,佛陀具足十号;

诸佛具足十号,而阿罗汉并不具足十号。【十号】义理如下:

十号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编

佛有十种尊号,即

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

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

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十者,佛陀自证无师智;

佛陀成佛并非他人教授成就,名为“无师智”;而阿罗汉是待佛教授,始得成就,并无“无师智”可言。如【无师智】义:

无师智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anupadis!t!a-jn~a^na。指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与“自然智”为同义语。碧岩录第六十二则(大四八·一九三下):“以无师智,发无作妙用;以无缘慈,作不请胜友。”(法华经譬喻品、宗镜录卷九)

<二>梵语 svayambhu^-jn~a^na。指无师独悟之智慧。如佛所证得之智慧,非由师教或外力而得;又如缘觉(独觉)圣者,观诸法因缘生灭,不待师教而证成觉智。(六十华严卷三十五)p5106.

十一者,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并不平等;

小乘的涅槃,只断界内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时也断界外之变易生死。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编

小乘的涅槃,灭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生死本来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断界内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时也断界外之变易生死。

十二者,如来具足诸“波罗蜜”法;

如来具足诸“波罗蜜”法。而阿罗汉、辟支佛不具如来诸“波罗蜜法”。是故于声闻法中,阿罗汉名为“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于佛菩提果中不名圆满解脱。如经云:

《譬喻經》 CBETA 元亨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 小部;第一佛陀品;

【一 佛說諸譬喻,淨意且諦聽,三十波羅密,法王數難知。

二 諸佛正菩提,僧隨世導師,合十示歸命,禮拜頭觸地。】

如上可知,声闻藏中略说诸“波罗蜜”,而菩萨藏中广说诸“波罗蜜”。且,佛陀是声闻众之导师,阿罗汉不名为“导师”。

十三者,声闻法藏中,阿罗汉未能成就的的“波罗蜜”法;

就声闻法藏而言,有许多阿罗汉果位仍然未能成就的“波罗蜜”法。如彼声闻法藏中,记述如来往昔圆满:施、戒、出离、决定、真实、慈悲、舍、忍等波罗蜜法。那些阿罗汉都不曾成就过。因此阿罗汉根本不是佛。如经云:

《漢譯南傳大藏經》 CBETA 元亨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 小部;

《所行藏經·一施波羅蜜;二戒波羅蜜;三出離波羅蜜等》

【決定波羅蜜。】《所行藏經·第六提彌耶所行》

【真實波羅蜜。】《所行藏經·第七猿王所行;第九鶉雛所行;第十魚王所行》

【慈悲波羅蜜。】《所行藏經·第十四耶伽羅闍所行》

【捨波羅蜜】《所行藏經·第十五摩訶羅摩漢沙所行》

【五 食人問賢者,最勝之精進,忍成波羅蜜,最上之菩提。

六 堅固為決定,信守真實語,慈悲波羅蜜,最上之菩提。】《所行藏經·第十五摩訶羅摩漢沙所行》

因此,虽阿罗汉名为“达于通智圆满究竟而住、梵行已立,应作已作”,然阿罗汉不名为佛,因为阿罗汉仍然有上,有未成就之佛法。

十四者,佛陀降世自称“我為世界第一人”;

如佛陀初生,即被天人等称赞为“此處無等汝者,無任何勝汝者”,并且,初生即行七步,而自“獅子吼曰:「我為世界第一人者。」”。这些都不是任何阿罗汉成就之法。如经云;

《本生經》 CBETA 元亨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 小部;降誕;

【為向菩薩及佛母表尊敬之意,由空中降來二脈水流,洗浴菩薩及母體,增強氣力。張金網於梵天之手,四大天王接受佳兆觸柔羚羊之皮所製衣服。由彼等(天人)之手以人間黃麻之褥接受菩薩,菩薩由人間之手下而立於大地之上,眺望東方數千大世界如一庭苑。於此,天人、人間,皆捧香花之類供養曰:「大士!此處無等汝者,無任何勝汝者。」如是菩薩徧觀四方四隅上下十方,不見能等己者,彼知:「此乃最好方位」。

菩薩大股邁行七步,梵天翳以白傘,善時分天執犁毛拂子,其他諸天人等持王者標示之其他品物相隨而來。彼行七步止立,莊嚴發聲,為獅子吼曰:「我為世界第一人者。」】

如上可知,彼诽谤“大乘非佛说”之流,不学无术,对于如是义理不知不闻,如竖子建立戏论谤言,可见不是彼等是一味罔顾事实,昧着良心诽谤佛教罢了。

2.诽谤大乘缘由

大乘/小乘。寓意:佛法为一辆车辆帮助众生从苦海中脱离。

大乘/小乘 《魏书·释老志》

【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谛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历长远,乃可登佛境矣。】

如果修行的人比较关注自身的烦恼与解脱,自己信仰佛法,欢喜修行自我解脱的佛法,乐意接受南传经典,或者北传四部阿含经。这本来也无可厚非,如果转而诽谤大乘,那就实在是不值得了。自己不在小乘佛法中修持,不深入解了小乘佛法,仅仅凭一己私心,用粗劣的妄想来推断大乘非佛说,实在具足了愚蠢和无知。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诽谤大乘非佛说呢?

诽谤大乘的原因不外乎如下七种:

1,一些人是外道信徒。受不了外道信众的流失;看到周围的人纷纷改信佛教,心如刀割,于是假扮佛教弟子在各类论坛发表诽谤佛法的文字,装成小乘的身份来诽谤大乘非佛说。这是无耻卑鄙的行径。

2,一些人,因为没有文言的基础,没法看懂大乘佛经,不能生起信心。怕别人嘲笑自己的心智反而起心诽谤,借此来掩盖。

3,一些人学习小乘佛法比较执着。受不了具足贪嗔痴烦恼的凡人的傲慢嘲弄(你是小乘,没有大乘好等),于是转而诽谤大乘。这实在是不值得。

4,一些人学习大乘佛法时,阅读到佛菩萨神通境界,内心无法接受,被怀疑的烦恼占据了内心,于是转而诽谤大乘。贤者应该用内观禅修,来静观内心杂念生灭,保持觉知,不要被狐疑的烦恼战胜了自己,动了身口意,造诽谤大乘的事业。

5,一些人,学习大乘佛法汇通唯识、中观、华严、天台、净土各中义理时,兴起狐疑。因自己的智慧力不能贯通各经玄义,转而接受邪见,诽谤大乘如宽镜比丘。

6,为攫取名利,而故意捏造依据,诽谤大乘。如悲智为卖书圈钱;艾习角为了提高名声,卖画圈钱。

7,因学者为了写标新立异的论文,而故意捏造依据,诽谤大乘。如池田大作(日)、吕澄、欧阳竟无之流。

修行是个人的事。如果自己觉得自己只适合修小乘佛法,对大乘没兴趣,或者没法建立信心。这个也没关系,安心的依照南北传阿含经修行禅观,这个也是非常让人高兴的事。比如著名的阿姜查尊者,同样赢得包括作者在内的大众的尊敬和赞叹。

汇通唯识、中观、华严、天台、净土需要向善知识请教,如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或者你亲证实相,贯通各经玄义那是必然。

或者又何必强求自己去汇通各种大乘经典呢?毕竟自己智力根性还没有到达那个地步,是不需要勉强自己去做的。修行是快乐的事,是令身心愉悦的事。无论你修行小乘还是大乘,安住你静身净心获得的轻安和喜悦,那才是让圣者推崇的。

但现在的佛教信众却像 阿姜查大师所说的那样:

《阿姜查大师开示》 阿姜查造 诏译 一卷;

【《127》徒弟是很难教的。有些知道却不去实践,有些不知道也不会设法去理解,对他们我真不知该怎麼办。为何人们会有这种心态呢?愚痴不好,可是,纵使告诉他们,他们仍然听不进去。在他们的修行中,充满了疑惑,而且总是在怀疑。他们想要达到涅槃,却不想实践「道」,真令人困扰。当我叫他们禪坐时,他们害怕,如果不是害怕的话,就只会打瞌睡。绝大部份,他们都喜欢做我不教他们的事;这就是身为一位老师的痛楚。】

3.三乘是不争之事实

有人问:大乘为何称之为大?龙树菩萨在《十二门论》中云:

《十二门论》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一卷;

【问曰。何故名为摩诃衍。

答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 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

坐在这个大车(乘)上,是能成佛的,所以称为大乘,又名佛乘;在南传的经典里同样可以看到,佛陀在对小乘声闻弟子说三乘:佛乘,辟支佛乘,阿罗汉乘;

《中部142经/供养分别经(分别品[14])》 南传四部经(南南对照)(庄春江译)

【阿难!有这十四种对其他个人的供养,哪十四种呢?

对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施与布施,这是第一种对其他个人的供养。

对辟支佛施与布施,这是第二种对其他个人的供养。

对如来弟子阿罗汉施与布施,这是第三种对其他个人的供养。

对为了阿罗汉果的作证之向道者施与布施,这是第四种对其他个人的供养。对不还者施与布施,这是第五种对其他个人的供养。对为了不还果的作证之向道者施与布施,这是第六种对其他个人的供养。对一来者施与布施,这是第七种对其他个人的供养。对为了一来果的作证之向道者施与布施,这是第八种对其他个人的供养。对入流者施与布施,这是第九种对其他个人的供养。对为了入流果的作证之向道者施与布施,这是第十种对其他个人的供养。对外教在欲上离贪者施与布施,这是第十一种对其他个人的供养。对有德的一般人施与布施,这是第十二种对其他个人的供养。对无德的一般人施与布施,这是第十三种对其他个人的供养。对动物施与布施,这是第十四种对其他个人的供养。】

从上面引用的南传巴利文翻译经文不难看出,佛在说十四类供养中,佛排在第一;其次是辟支佛排在第二;第三开始是阿罗汉的四果四向等。这是明显的分类三乘的言说。

并且佛陀通过解说供养他们所获的福报昭示了,佛陀与辟支佛、阿罗汉之间的差异和阶次。

其次,佛在这部经中隐晦的劝他的声闻弟子迈向更高的阶位——佛果;因为同样是供养,证了佛果比阿罗汉果更能利益众生,这样的慈悲行为是值得为之而修证的。

《增壹阿含经》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45.马王品第四十五;第5经

【……又且。比丘。吾昔日时。七岁之中恒修慈心。经历七成劫.败劫。不往来生死。劫欲坏时。便生光音天。劫欲成时。便生无想天上。或作梵天。统领诸天。领十千世界。又复三十七变为释提桓因。又无数变为转L圣王。比丘。以此方便。知其行慈心。其德如是。……

佛告阿难曰。若如来不出时。然善男子不乐在家。自剃须发。在闲静之处。克己自修。即于彼处。尽诸有漏。成无漏行。

是时。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彼人自修梵行.三乘之行。彼人何所趣向。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吾恒说三乘之行。过去.将来三世诸佛。尽当说三乘之法。……

是时。阿难复白佛言。彼人为在何部。声闻部。辟支部。为佛乘耶。 佛告阿难。彼人当名正在辟支部。】

佛在阿含经中说往世菩萨行,七年中修慈心观所成就的福报。也是在劝喻声闻弟子修慈心观,发大乘心救度一切众生。更明确的说三世诸佛都当说三乘法:声闻部,辟支部,佛乘;

为什么要救度一切众生?因为我们在轮回中有许多生,每一生都有父母兄弟姐妹等亲属和朋友。如果自己解脱了,而不顾他们的死活,不去想办法救度他们也脱离生死的痛苦轮回。这样的解脱会被称为不知恩养的解脱。

况且,佛经历无边劫海成佛了,来度脱我们这些人。你证得了解脱,却不发心度脱一切众生,这样的解脱会被称为不知报恩的解脱。因此,一切众生都应该发菩提心,发救度一切众生成佛的心。

发了成佛的心,那就属于佛乘了。即使你现在不理解佛乘有关大乘的教义,只修行声闻部教义。但你仍属于佛乘所摄。为十方诸佛护念,如同爱独子。

(二)溯诸佛之源

《相应部6相应2经/尊重经(梵天相应/有偈篇/祇夜)》 南传四部经(南南对照)(庄春江译)

【凡过去正觉者,与未来诸佛,

以及现在正觉者,许多愁的去除。

全都已住于、住于、将住于尊敬正法,

这是诸佛之法的情况。

因此,以爱自己,期待伟大者,

应该尊敬正法,忆念着佛陀的教说。】

藉着上面引用的南传阿含经所演说的,不难理解,在银河系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和上下,现在就有无量无边诸佛,演说正法,救脱苦恼人众。至于这些诸佛从何处来?藉着何种样的修行成就了佛的果位?未成佛时修习何种道?这些个问题邪见者中那些有智慧的人,是否有考虑过呢?

有人回答说:“南传的阿含经中经常称呼佛陀为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因此经过我的思考,我认为那十方的佛就是阿罗汉或辟支佛在那些无尽的十方的世间中显现。就如同斯陀含果在人间最后的示现。”。

愚人,你的心意认为我同你一样,未曾深入经藏只会信口胡言吗?若阿罗汉是佛,则违“二佛不同出世”之义,如前文所述。

痴人,你的心意认为不深入经藏的,没有依据的信口胡言就能蒙蔽大众吗?

无耻的人,你的心意认为蒙蔽大众能得到内心的清静和轻安吗?

我们看看《佛学大辞典》怎么解释阿罗汉的四众果位的。

【四果】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名数)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旧译家以梵名,谓为须陀洹果Srota%pannaphala,巴Sota%pannaphala,斯陀含果Sakrda%ga%mi,阿那含果Anga%mi-,阿罗汉果Arahat-,新译家以前三果翻名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

一须陀洹果,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二斯陀含果,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四阿罗汉果,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又】一黄蓝花沙门,须陀洹之圣者也。二芬陀利花沙门,斯阿含果之圣者也。三柔软沙门,阿那含之圣者也。四柔软中柔软沙门,阿罗汉果也。见增一阿含二十。

愚人,你的回答降低了我们整个佛教信众的智商,名为痴人!虽然佛陀和阿罗汉、辟支佛都是贪瞋痴永尽,证得涅槃者,除灭分段生死。但唯独佛陀圆满了一切法,一切的愿,断除变易生死,证得无住处涅槃。

痴人!你可以看看下面引用的南传阿含经,看得出你做出那样愚蠢的回答前,是没有学习过北传阿含经,更没有系统的阅读过南传的阿含经。因此才做出了这么愚蠢的回答。口的恶业是多么容易造作啊!

《增支部4集23经/世间经》 庄春江译

【比丘们!世间被如来现正觉,如来是世间中的离系者;比丘们!世间集被如来现正觉,对如来而言,世间集已被舍断;比丘们!世间灭被如来现正觉,对如来而言,世间灭已被作证;比丘们!导向世间灭之道迹被如来现正觉,对如来而言,导向世间灭之道迹已被修习。

比丘们!包括有诸天、魔、梵的世间;包括有诸沙门、婆罗门、天、人的世代中,凡其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被意所随行,一切都已被如来现正觉,因此被称为『如来』。】

凡是大家见到的、听闻的、觉了的、识知的、所追求的、心中所念的一切的都已经被如来证得。因此才称为“如来”。

进一步说,就是如地藏菩萨追求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如来已经成就了、证得了、现正觉;

如大乘信众所认识的成佛,庄严国土如同琉璃世界一样,这个如来已经成就了、证得了、现正觉;

如大乘信众所认识的希望自己成佛时,现圆满的国土成就和法藏比丘一样的四十八个大愿,这个如来已经成就了、证得了、现正觉;

如大乘信众所知道的普贤菩萨的十个大愿,这个如来已经成就了、证得了、现正觉;

如大乘信众所知道的用手持取银河系来往各个佛国,展示给那些信愿的人看,这个如来已经成就了、证得了、现正觉;

如大乘信众心中希望自己能够在一顿饭的时间遍游十万亿个佛土,供养其中佛菩萨,阿罗汉,这个如来已经成就了、证得了、现正觉;

如大乘信众心中希望自己能够在每个菩萨坐金刚座证无上等正觉时,供养佛,这个如来已经成就了、证得了、现正觉;

如有人愿自己能证得示现一切诸佛色身及所住劫次第的解脱,这个如来已经成就了、证得了、现正觉;

如有人愿自己能证得普遍成就清净大光明,以此光明救度一切众生,这个如来已经成就了、证得了、现正觉;

如有人愿自己能够称扬赞叹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如大海一样的功德,这个如来已经成就了、证得了、现正觉;

如有人愿自己能够增长一切众生福报和功德,令他们永远受快乐,这个如来已经成就了、证得了、现正觉……;

十方的虚空没有边际,众生也是无尽的,他们种种的愿望以我的心识是难以测度的。此处就不一一的说了。反观声闻部的阿罗汉是没有这些个愿望的,也没有能力将众生见到的、听闻的、觉了的、识知的、所追求的、心中所念的愿望,成就它们、证得它们、现正觉。

因为菩萨们有这个能力成就这无边的愿望,因此称为大乘,称为佛乘,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称为圆满;名为成就了遍清净的梵行。

因此,佛在声闻法藏中做狮子吼宣说已现正觉无上遍正觉,而阿罗汉并无此事。如经云:

《增支部3集104经/正觉以前经》 (庄春江译)

【(11) 1.正觉品

「比丘们!当我正觉以前,还是未现正觉的菩萨时,这么想:『什么是世间中的乐味、过患、出离?』比丘们!我这么想:『凡缘于世间而生起乐与喜悦,这是世间的乐味;凡世间是无常的、苦的、变易法,这是世间的过患;凡对于世间之欲贪的调伏、欲贪的舍断,这是世间的出离。

比丘们!只要我对这世间不这样如实证知:乐味是乐味、过患是过患、出离是出离,比丘们!我在这包括天、魔、梵的世间;包括沙门、婆罗门、天、人的世代中,不自称『已现正觉无上遍正觉』。

比丘们!但当我对这世间这样如实证知:乐味是乐味、过患是过患、出离是出离,比丘们!我在这包括天、魔、梵的世间;包括沙门、婆罗门、天、人的世代中,才自称『已现正觉无上遍正觉』。又,我的智与见生起:『我的解脱不可动摇,这是我最后一次的生,现在,不再有再生了。』」】

(三)佛未成佛时名为菩萨

佛在没有成佛的时候,名字是“菩萨”。而不是四果四向的阿罗汉或辟支佛。佛陀自称成佛之前名为菩萨,而不是某果的“阿罗汉”。如经云:

《相应部54相应8经/像灯那样经(入出息相应/大篇/修多罗)》 庄春江译

【比丘们!当入出息念之定这么已修习、这么已多修习时,有大果、大效益。

比丘们!当我正觉以前,还是未现正觉的菩萨时,我也多住于这同样的住处。比丘们!当我以这住处多住时,不但身不疲倦,眼也不疲倦,我的心以不执取而从诸烦恼解脱。】

诸佛成佛之前的地位是菩萨,而不是阿罗汉或辟支佛。要想证得佛的果位是必须要修行大乘佛法的。修行大乘佛法的被称为菩萨。如同发心愿成佛的被称为菩萨一样。

如果诽谤大乘非佛说,则断灭佛种,小乘也将落入断灭的命运。何以故?譬如大地沉陷,草木岂能安住?诸有智者应当知道,诸佛出于菩萨众中;换句话说菩萨众中才有佛出生,而后诸佛教化才有声闻部,辟支佛乘的圣者出现。

如果没有了大乘佛法,从哪里能有修习大乘佛法的菩萨众;没有菩萨众,未来诸佛无由出现世间;没有未来诸佛,小乘法,三乘圣众皆复断灭。

功德圆满将要成佛的菩萨都有“菩萨常法”,而阿罗汉并无是事。如经云:

《长部14经/譬喻大经(大品[第二])》 庄春江译

【菩萨常法

比丘们!那时,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死去后,正念、正知地入母胎,在这里,这是常法。

比丘们!这是常法:当菩萨从兜率天死去后,正念、正知地入母胎。那时,包括天、魔、梵的世间;包括沙门、婆罗门、天、人的世代中,无量伟大的光明出现[于世间],胜过了诸天众的天威,即使在那些世界中间空无防护的、暗黑的、黑暗的黑夜的,以日月这么大神通力、这么大威力而光明不领纳处,也有无量伟大的光明出现于世间,胜过了诸天众的天威,往生那里的众生以那光明相互觉知:『先生!往生这里的其他众生确实存在。』而这十千世界震动、摇动、颤动,无量神圣的光明出现于世间,胜过了诸天众的天威,在这里,这是常法。

比丘们!这是常法:当菩萨入母胎时,四位天子来守护四方,不让人或非人或任何东西加害那位菩萨或菩萨的母亲,在这里,这是常法。

比丘们!这是常法:当菩萨入母胎时,菩萨的母亲成为持戒者:离杀生,离未给予而取,离邪淫,离妄语,离榖酒、果酒、酒放逸处,在这里,这是常法。

比丘们!这是常法:当菩萨入母胎时,菩萨的母亲不对男子生起伴随欲类的心意,并且,菩萨的母亲不能被任何男子以染心征服,在这里,这是常法。

比丘们!这是常法:当菩萨入母胎时,菩萨的母亲是得到五种欲者,她具备、具足五种欲自娱,在这里,这是常法。】

在这里,上述的是菩萨的“常法”,而阿罗汉或辟支佛并无如上“常法”;因此佛陀由菩萨而成就,真实不是阿罗汉或辟支佛能成就的。除非阿罗汉或辟支佛发菩提心,修大乘法才有可能成佛。

在南传阿含经中有本生经,记载着佛陀过去世世修行菩萨行的各种身形、各种事迹。下面就引证一列佛陀往世做猿时,为猿群说法的经。

《小部经典八·本生经三》 南传佛教藏经,台湾元亨寺译本 上座部佛教巴利藏经;

【二一九 诽谤本生谭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心中郁郁不乐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比丘一人不得把握禅坐之对象,诸比丘等,首先伴此心中不乐比丘来至佛前。彼为佛讯问:“汝真感觉有所不满耶?”答:“诚然有所不满。”佛问:“是何缘由?”答:“为烦恼之故。”佛云:“比丘!烦恼之一物,前生为畜生之所诽谤,汝今于此于佛教出家,如何为畜生所诽谤之烦恼而感觉不满?”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再生为雪山地方之猿胎。彼为一猎师所捕,献与王前。彼于王宫长住之间,对王奉仕不懈,举凡人间世界所行之惯习,殆皆忆记。国王嘉勉其奉仕热心,命猎师:“将此所捕之猿,放回原地同一场所。”

猎师依命而行事。

猿群知菩萨归来,集合会彼于一大岩石之上,而向菩萨致欢迎词后,问曰:“君于何处居住如此长久时间?”“予于波罗奈王宫中生活。”“然则如何得释放归来?”“王以我为娱乐用之猿,王嘉勉予之善能奉仕,故与放回。”而猿等又问:“君于人间世界所行之习惯,当能记忆,请语我等,愿闻其详。”“汝等不可问我人间之习惯。”

“务请告知,我等愿闻。”“所谓人之为物,无论刹帝利或婆罗门皆自谓:‘我的,我所有’,乃不知有无常之理。彼等为暗愚之作法,[汝等]谛听入耳。”于是菩萨唱如下之偈:

此乃我黄金,人此朝暮言。

诸人不贤明,不能见圣法。

家住二家长,一人为无髯。

辫发垂乳房,更又耳穿孔。

多财买奴婢,彼使佣人苦。

猿等闻此,皆云:“汝勿再言,言已太多。我等所闻,皆不相应。”诸猿用双手强覆其耳。“我等于此场所,闻之实不相应。”即今此场所,亦觉可诽,皆向他处而去。而此一平告,遂得诽谤平岩之名。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彼比丘证预流果──而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猿群是佛之侍众,猿王即是我。” 】

修大乘法成佛,需要经多生多劫行菩萨道成佛。不过如果你往生了类似阿弥陀佛所在的极乐净土,那么一生即可成就补处菩萨果位。不过这些你可以不相信,但,要遮止因为怀疑的烦恼,而动身口意来诽谤的事情的发生。你大可以全身心的修学小乘法,而发愿往生各种净土。

声闻法、菩萨法是一佛乘所摄。而十方诸佛都有三十二大丈夫相,这个也不是阿罗汉或辟支佛所具足的。

《楞严经》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谛译 卷一;

【三十二大丈夫相 比丘们!当毗婆尸童子出生时,他们告知邦都马国王:『陛下!男孩出生了,请陛下看他。』比丘们!邦都马国王看毗婆尸童子,看了后,令人召唤占相婆罗门们,然后这么说:『占相婆罗门尊师们!请你们看童子。』比丘们!占相婆罗门们看毗婆尸童子,看了后,对邦都马国王这么说:『陛下!请你悦意,你所生的男孩有大力量,大王!这是你的获得,大王!这是你的好获得:你家中有这样容色的男孩出生,陛下!因为这童子具备三十二大丈夫相,具备这些的大丈夫只有二个趣处而无其它的:如果他住于俗家,他是转轮王,如法的法王,征服四方,达成国土安定,具备七宝。他有这七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屋主宝、第七主兵臣宝,他有超过千位勇敢的、英勇姿态的、碎破敌对者的儿子,他不以刀杖而以法征服这土地直到海边后而居住;

但,如果从在家出家,成为非家生活,他成为阿罗汉、遍正觉者,掀开世间的面纱者。 陛下,这童子具备哪三十二大丈夫相,具备这些的大丈夫只有二个趣处而无其它的:如果他住于俗家,他是转轮王,如法的法王,征服四方,达成国土安定,具备七宝。他有这七宝,即:转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屋主宝、第七主兵臣宝,他有超过千位勇敢的、英勇姿态的、碎破敌对者的儿子,他不以刀杖而以法征服这土地直到海边后而居住;但,如果从在家出家,成为非家生活,他成为阿罗汉、遍正觉者,掀开世间的面纱者呢? 陛下!这童子有扁平足,陛下!凡这童子有扁平足者,陛下!这是大丈夫的大丈夫相。 陛下!这童子的足掌下生有轮子,具有一千个辐条,有论匡,有轮轴圆心,全部完整的相貌,陛下!凡这童子的足掌中生有论子[相],具有一千个辐条,有轮匡,有轮轴圆心,全部完整的相貌者,陛下!这是大丈夫的大丈夫相。 陛下!这童子有广长的脚后跟……。 陛下!这童子有长手指……。 陛下!这童子有柔嫩的手脚……。 陛下!这童子有网状相的手脚……。】《长部14经/譬喻大经(大品[第二])》(庄春江译)

因此诸佛由修大乘佛法的菩萨中出。不是痴人认为的,由阿罗汉或辟支佛中出。如来有不可思议的未曾有的法,不是阿罗汉或辟支佛所能具有的。如下文:

《中部123经/不可思议-未曾有经(空品[13])》 庄春江译

【那时,世尊召唤尊者阿难:

「阿难!因此,在这里,请你说明更多如来不可思议的未曾有法。」

「大德!我在世尊面前听闻、领受此:『阿难!菩萨正念、正知地往生兜率天。』大德!菩萨正念、正知地往生兜率天者,大德!我忆持如来这不可思议的未曾有法。 大德!我在世尊面前听闻、领受此:『阿难!菩萨正念、正知地存续于兜率天中。』大德!菩萨正念、正知地存续于兜率天中者,大德!我忆持如来这不可思议的未曾有法。】

这个也不是四果四向的阿罗汉们能有的法。只有菩萨才具足有的。因此只有毫无学问的无知的痴人才会认为,佛由阿罗汉或辟支佛中出。而佛是由菩萨众中产生。

佛告诉阿难,大地震出现有哪些因缘:

《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 庄春江译

【阿难!大地震出现有这八因、八缘,哪八个呢?

阿难!这大地住立在水上,水住立在风上,风立于空中。阿难!有时,大风吹起,当大风吹时,它们使水摇动,当水被摇动时,使地摇动,这是大地震出现的第一个因、第一个缘。

再者,阿难!有具神通、得心自在的沙门、婆罗门,或大神通力、大威力的天神,他已修习小地想与无量水想,他使这地摇动、震动、动摇、大震动,这是大地震出现的第二个因、第二个缘。

再者,阿难!当菩萨从兜率天死去后,正念、正知地入母胎时,使这地摇动、震动、动摇、大震动,这是大地震出现的第三个因、第三个缘。

再者,阿难!当菩萨正念、正知地出母胎时,使这地摇动、震动、动摇、大震动,这是大地震出现的第四个因、第四个缘。

再者,阿难!当如来现正觉无上遍正觉时,使这地摇动、震动、动摇、大震动,这是大地震出现的第五个因、第五个缘。

再者,阿难!当无上法论已被如来转动时,使这地摇动、震动、动摇、大震动,这是大地震出现的第六个因、第六个缘。

再者,阿难!当如来舍弃寿行时,使这地摇动、震动、动摇、大震动,这是大地震出现的第七个因、第七个缘。

再者,阿难!当如来般涅槃于无余涅槃界时,使这地摇动、震动、动摇、大震动,这是大地震出现的第八个因、第八个缘。

阿难!这是大地震出现的八因、八缘。】

由上面容易看懂的南传阿含经可以知道:只有菩萨在兜率天命终、出胎、证得无上遍正觉时;如来转F论、如来舍寿、如来涅槃时才会令地大震动,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如来具足的、圆满的究竟福德果报的缘故。

而阿罗汉和辟支佛无论是命终、出胎、证果、说法、舍寿、涅槃都不会令地大震动,虽然有福德果报,但不是具足的,不是圆满的,不是究竟的。除了以神通力令大地震动,但这个不是圆满的福报。

如果用阿罗汉和辟支佛以神通力令大地震动,来类比佛菩萨因圆满福德令大地震动的事,就像井底之蛙,以洼井之水,比拟大海一样无知,可笑。

唯独佛陀具足圆满的遍清静的梵行,如下所说:

《增支部10集99经/优波离经》 庄春江译

【那时,尊者优波离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优波离对世尊这么说……

「是的,大德!」 「优波离!这里,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明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知者、被调伏人的无上调御者、人天之师、佛陀、世尊出现于世间,他以证智自作证后,为这天、魔、梵的世界;沙门、婆罗门的世代;诸天、人宣说,他教导开头是善、中间是善、终结是善;意义正确、辞句正确的法,他说明唯独圆满、遍清净的梵行。】

只有修行大乘佛法的菩萨才能具足成就唯独佛陀才有的圆满、遍清静的梵行。

只有无知的、毫无学识的愚人才会诽谤菩萨所修行的大乘佛法不是佛陀所说。

只有佛陀才能建立僧团,只有佛陀出现在世间,世间才有四众弟子,然而阿罗汉或辟支佛是做不到的。

《长部26经/转论王经(波梨品[第三])》 庄春江译

【比丘们!在人类八万岁时期,名为弥勒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明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知者、被调伏人的无上调御者、人天之师、佛陀、世尊出现于世间,犹如现在阿罗汉、遍正觉者、明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知者、被调伏人的无上调御者、人天之师、佛陀、世尊的我出现于世间,他以证智自作证后,将为这天、魔、梵的世界;沙门、婆罗门的世代;诸天、人宣说,犹如现在我以证智自作证后,为这天、魔、梵的世界;沙门、婆罗门的世代;诸天、人宣说,他将教导开头是善、中间是善、终结是善;意义正确、辞句正确的法,说明唯独圆满、遍清净的梵行,犹如现在我教导开头是善、中间是善、终结是善;意义正确、辞句正确的法,说明唯独圆满、遍清净的梵行,他将照顾数千位比丘僧团,犹如现在我照顾数百位比丘僧团。】

上面引用的南传阿含经,说佛陀授记弥勒菩萨将来成佛号曰弥勒,具足十号。而阿罗汉和辟支佛是没有能具足这十种的称号的。因为具足这是种称呼,是需要具足圆满菩萨的行与愿才可以。

(四)佛是功德圆满者

《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 庄春江译

【那时,世尊离开道路,走向某棵树下。抵达后,召唤尊者阿难:

「来!阿难!请你为我将大衣折成四折,阿难!我已疲倦,我要坐下。」

「是的,大德!」尊者阿难回答世尊后,将大衣折成四折,世尊在铺设好的座位坐下。坐好后,世尊召唤尊者阿难:

「来!阿难!请你为我取水来,阿难!我已渴,我要喝。」

当这么说时,尊者阿难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现在,有五百辆之多的货车驶过,那浅少的水被车轮切过,扰动而混浊地流动,大德!这有清澈水、令人愉快的水、清凉的水、透明的的水、美丽堤岸的、愉快的葛古踏河在不远处,在那里,世尊将[可]喝水,并作肢体的清凉。」

第二次,世尊召唤尊者阿难:

「来!阿难!请你为我取水来,阿难!我已渴,我要喝。」

第二次,尊者阿难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现在,有五百辆之多的货车驶过,那浅少的水被车轮切过,扰动而混浊地流动,大德!这有清澈的水、令人愉快的水、清凉的水、透明的的水、美丽堤岸的、愉快的葛古踏河在不远处,在那里,世尊将[可]喝水,并作肢体的清凉。」

第三次,世尊召唤尊者阿难: 「来!阿难!请你为我取水来,阿难!我已渴,我要喝。」 「是的,大德!」尊者阿难回答世尊后,取钵,接着去那条河,那时,那浅小的河被车轮切过,扰动而混浊地流动着,当尊者阿难抵达时,清澈、清净、不混浊地流动,那时,尊者阿难这么想: 「实在不可思议啊,先生!实在未曾有啊,先生!如来的大神通力、大威力状态,因为这条浅小的河被车轮切过,它扰动而混浊地流动着,当我抵达时,它清澈、清净、不混浊地流动。」 以钵取水后,去见世尊。抵达后,对世尊这么说: 「实在不可思议啊,大德!实在未曾有啊,大德!如来的大神通力、大威力状态,大德!现在这条浅小的河被车轮切过,它扰动而混浊地流动着,当我抵达时,它清澈、清净、不混浊地流动。世尊!请喝水,善逝!请喝水。」 那时,世尊喝水。】

这是说有一次佛陀要喝水,但刚好有500辆货车经过了要取水的那条河,搅动的河水浑浊,阿难不愿佛陀饮用这样的浑水,于是一再推辞。最后还是奉了佛陀的教诫去那浑浊的河边取水,但当他到了那河边,看到水却变得清澈,清净,不浑浊的流动着。这是佛陀圆满福德的威力,令那河水清澈。这些圆满的威德不是阿罗汉或辟支佛所能思议的,更加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思议的。

因此更加觉得那些诽谤大乘非佛说的人,愚痴、愚蠢到了极致。被称为不可理喻的人,腐朽的人,地狱人。用佛陀的话来说就是:

《相应部4相应25经/魔的女儿经(魔相应/有偈篇/祇夜)》 庄春江译

【愚者!你们想要以莲花茎劈山, 你们想要以指甲挖掘山岳,你们想要以牙齿挖掘铁块。 如以头举起岩山后,你们要在深渊中寻求立足处, 如以胸部攻击树木被砍下后的残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