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印广愚夫知见:
[念佛拜佛的人在相上执着、着相、昧性,昧于真心本如、真如本性或执性昧相,这就是禅宗,执着空性,而不达于事相上的法理。或执别昧圆。怎么昧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菩萨选修的法门。明心见性以后任选一个法门。它是显示佛法的宝贵,并不是体现佛法的真实。是讲经的法师的参考的法门。]《印广法师北京密云普照寺15天的精讲法华》
何为【禅宗】?
(流派)以禅那为示,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磨天竺人,梁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
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磨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达磨。为东土初祖。……。
如印广愚夫知见:
《华严经》乃是诸佛之密藏用,如来之性海。略说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事,略说种种解脱门、种种大愿海。菩萨所行、所成就远远多于《华严经》中所载,比如以娑婆世界一微尘,而比拟十方世界。而印广师却诽谤为“菩萨选修的法门”。实在是法师,得少为足,不思进取尔。印广师见文解义,应当忏悔,如此诽谤之罪。[像《华严经》的境界也很高,你讲古希腊五千年的哲学,它就懂得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和合而有万法。这个境界就相当于《华严经》的境界。中国的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法,到大道自然。这基本上都能达到《华严经》的境界。]《印广法师北京密云普照寺15天的精讲法华》
[【回顾佛陀当年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佛当年住世八十年,三十一岁成道。前后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虚以三藏十二部经无量法门,广为方便,逗机引导;实以《楞严》正脉,《法华》如理,《心经》总持,《陀经》秘髓而圆成一代时教。】佛讲经四十九年呐,在开始成道以后二十一天时间讲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第一说法时期。]《印广法师北京密云普照寺15天的精讲法华》
“藏通别圆”乃是后世大德所立,是为了接引初机学佛之人,建立此说。非究竟法。如下:
天台宗之判教学说。谓佛陀教化众生之教法内容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等四种,与化仪四教并称为天台八教。分言之,即:
(一)藏教,全称三藏(经、律、论)教。指小乘教。即为三乘人各别说生灭之四谛,以析空观同断见思惑,令入无余涅槃。
(二)通教,指诸部般若,义通大小,包括深奥与浅显之道理。即为三乘人说体空无生之四谛,令同入无余涅槃。
(三)别教,指其它方等经(大乘经)。即不共二乘人说,专为大菩萨说无量之四谛,以次第之三观破三惑,令证“但中”之理。
(四)圆教,指法华经教义。亦即为菩萨说无作之四谛,以圆融三观同断三惑,令证“不但中”之理。
有人问:天台宗之判教学说为什么不是究竟法?
答:如前所引《妙法莲华经》云:
【如是迦葉,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
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迦葉当知,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开示佛道,是我方便,诸佛亦然。
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
汝(三乘弟子)等所行,(系)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再者,《华严经》彰显诸佛果地境界,非思议境界。释迦摩尼佛报身,毗卢遮那如来所住华藏世界广大难测。《大方广佛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中说,莲华藏世界共有二十层,而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是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
就是同一层,各个世界的时、劫也难以测度。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云: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善灯世界一劫,于妙光明世界光明藏佛刹为一日一夜;妙光明世界一劫,于难超过世界法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难超过世界一劫,于庄严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刹为一日一夜;庄严慧世界一劫,于镜光明世界月智佛刹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过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胜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及诸同行大菩萨等充满其中。” 】
如印广愚夫知见:
[万法是否平等?
万法不能讲平等也不能讲不平等,佛法非平等非不平等,执着哪一端都是错误的。平等也是我,不平等也是我,随缘显现。但是,在没有开悟之前,万法就是不平等,没有平等可言。
诸佛菩萨那么智慧自在,天人鬼畜那么糟糕,无情的万法那么的无奈,你能讲平等吗?就是佛金口玉言所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如果说平等的话,佛何苦在临终之前还桌子一拍,老子快死了,现在才给你们讲真话。何必要讲法华经才是经王。所以我们要打消我们以往的所知所见,在诸佛金口玉言之前我们不要造口业。] 《印广法师北京密云普照寺15天的精讲法华》
印广法师未离边见,不明白《法华经》中融汇一切三藏十二部诸经入一佛乘之义。因此也不理解佛陀所说“平等”之义。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陀于此劝一切善男子、善女人依无所住法即“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习一切善法,成就平等法。此平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凡夫六根,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等事、物。未能随顺佛陀正法,心无所住、心无执取,随顺我、我所,执取、住着“一切事物不平等” 的知见、或“万法就是不平等” 的知见,这些知见不正,引生轮回苦聚。
而愚夫印广,不思如何引导信众,脱离处处执取之妄想识心。却建立经典三藏十二部经不平等的邪见,望印广徒众,速速舍离邪见、邪说,莫与佛诤,与佛诤者不善。
如三藏十二部经处处演说平等观行,如《金刚经》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是故当知,万法平等,因为一切事物如梦,终究无所得;
万法平等,因为一切事物如同电影中的宴席虚幻,观众无法获得;
万法平等,因为一切事物如同水泡,终究不可得;
万法平等,因为一切事物如同闪电,速生速灭;
应当如是随顺佛陀教诫,观察一切事物平等,舍弃美丑、高下、贵贱等分别心;不应随顺自身凡夫颠倒见解。
印广师,虽具弘法的功德;但自身具有如上所述诸邪见等,望法师忏悔舍弃是诸邪见、戏论,光耀佛陀正法。
后记,山人后时见印广法师忏悔之文,善哉法师,善哉忏悔,还望法师磨砺知见,再莫更犯。
《四阿含经》是佛法吗?
《四分律、摩诃僧祇律》等律藏是佛法吗?
《梵网经》等律藏是佛法吗?
《优婆塞戒经》等经是佛法吗?
《理趣六波罗蜜经、放光般若、金光明经、大般若经》是佛法吗?
《华严经》等是佛法吗?
《首楞严三昧经、佛说般舟三昧经》等经是佛法吗?
《弥勒下生经、药师经、无量寿经》等经是佛法吗?
《大乘入楞伽经、解深密经》等经是佛法吗?
《大乘入楞伽经、央掘魔罗经》等经是佛法吗?
《大般湼槃经、大方广如来藏经》等经是佛法吗?
首先,不论了义不了义经,这些都是佛陀所说。如果有人根本不是佛教徒,只是偶然去了一下寺院,他念了一句:南无佛,或者他去烧了香,拜了拜,哪怕冲佛像点了点头……
那么这个人也堕在一佛乘法中了。如经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添品妙法莲华经八卷》
何况,于上所列经典中,具足受持读诵、闻思修的四众弟子呢?!
请印广师、及其追随者,以及印广弟子甲 你们的言论是在诽谤于上列经典中,具足受持读诵、闻思修的四众弟子。
所以,如果有人说唯《法华经》是佛法的全部,而诽谤其余佛陀及其弟子所说之无量经典为“戏论”,那么此人名为诽谤三宝,诽谤佛法。
一佛乘包不包括声闻乘?包不包括声闻乘的四众弟子?
一佛乘包不包括缘觉乘?包不包括缘觉乘的四众弟子?
一佛乘包不包括菩萨乘?包不包括菩萨乘的四众弟子?
声闻乘,包不包括声闻乘了义、不了义法藏?
缘觉乘,包不包括缘觉乘了义、不了义法藏?
菩萨乘,包不包括菩萨乘了义、不了义法藏?
声闻乘,缘觉乘了义、不了义法藏,包不包括《四阿含经》等经?包不包括《四分律、摩诃僧祇律》等律藏?包不包括论藏?
菩萨乘了义、不了义法藏,包不包括菩萨乘,各类大乘方广经典律藏?
如经云: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一位声闻乘的四众弟子、缘觉乘的四众弟子、菩萨乘的四众弟子在佛法中的施作,哪一个不超过世间俗人?!,何止“散乱心供养于画像”?
一位声闻乘的四众弟子、缘觉乘的四众弟子、菩萨乘的四众弟子在佛法中的施作,哪一个不超过世间俗人?!,何止“礼拜佛、菩萨、阿罗汉像”?
一位声闻乘的四众弟子、缘觉乘的四众弟子、菩萨乘的四众弟子在佛法中的施做,哪一个不超过世间俗人?!,何止“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供养于佛像”?
一位声闻乘的四众弟子、缘觉乘的四众弟子、菩萨乘的四众弟子在佛法中的施作,哪一个不超过世间俗人?!,何止“一称南无佛”?
一位声闻乘的四众弟子、缘觉乘的四众弟子、菩萨乘的四众弟子在佛法中的施作,哪一个不超过世间俗人?!
印广师、及其追随者,以及印广弟子甲 , 你们却在这里否定了声闻乘的四众弟子、缘觉乘的四众弟子、菩萨乘的四众弟子的所有修行,名为无知,名为愚痴,名为邪见,名为诽谤三宝。
不论了义、不了义佛法,是不是都包括在一乘佛法之中的?
诸佛子应知:
一佛乘是包括声闻乘,及声闻乘的四众弟子,也包括声闻乘了义、不了义法藏的;
一佛乘是包括缘觉乘,及缘觉乘的四众弟子,也包括缘觉乘了义、不了义法藏的;
一佛乘是包括菩萨乘,及菩萨乘的四众弟子,也包括菩萨乘了义、不了义法藏的;
上述所列皆是佛法,皆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说。非诸外道、魔类所说。
而十方诸佛,了知众生根性,佛道需三大阿僧祇劫始得成就,多有凡夫闻此久远劫数,而起自卑、畏惧、退却……等下劣心。
于是十方诸佛,多为此等下劣众生故,将一佛乘法,分为三乘;于十方世界示现成佛以后,为诸众生开演,实为一佛乘的三乘佛法。
如经云: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而不论佛陀说不说此《妙法莲华经》,一切佛子所修,皆是一佛乘。如经云: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一切佛子所做功德,实为一佛乘功德,为一佛乘功德海所摄。不论其解不解此一佛乘之密义。
而佛陀对于一切佛子、非佛子,所有在佛法中之一沙、一毛施作功德,皆是认可的。何况以了义、不了义经典所有施作?!
如经云: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而十方世界,只有一佛乘,而三乘所有佛法,皆是一佛乘所函括的。如经云:
【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妙法莲华经》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妙法莲华经》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而在《妙法莲华经》中,所谓佛陀“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是佛陀毁訾一些佛子,“乐小法”的心。而非毁訾于自所说法。
如经云:【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妙法莲华经》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何以故?佛陀具足无量智慧,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即已观察此界众生根器。因此,将原本一佛乘佛法,分为三乘而为众生开演,其实质却都是一佛乘佛法的范畴。
就如同父母为了止渴于儿女,于是将水加入茶叶、冰糖、蜂蜜给十个儿女饮用,为解其渴乏。实际皆在饮用水的范畴。
而其中有子,却诽谤其余人等所饮非水,名为幼稚,名为戏论。
“印广弟子甲” 回复“印广弟子甲” 回复:“一切法皆是佛法!!!还用问吗?山人驳斥但是佛说依佛经为师!!! 依法不依人!!!依了义法不依不了义法!!!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你听懂佛为什么要这么说了吗???”
印广师、及其追随者,以及印广弟子甲 当知,诸佛皆需修行般若波罗蜜而成佛果,如经云:
【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波罗蜜出生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若人若天,若天、人王,若须陀洹向、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菩萨十地,十波罗蜜,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种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皆从般若波罗蜜生。】《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无所得品第八》陈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
而印广师、及其追随者,以及印广弟子甲,丝毫不知不解此般若波罗蜜,依诸佛平等心观察佛法。如经云:
【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反而起下劣心,偏执一经而诽谤其余佛法,名为愚痴。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而此佛性既是菩提种子。
【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
是故,众生若欲成佛,须随顺此菩提种佛性之中道特性,即不执取,无所住,无取舍,不于平等一味之一乘佛法中,强起高下邪见。
印广师、及其追随者,以及印广弟子甲 应知,唯随顺此佛性之中道特性,始能证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智慧宝。】
因一切众生本具佛性,是故成佛亦无所得。如经云:
【复次诸菩萨摩诃萨。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不可得。】
而印广师、及其追随者,以及印广弟子甲 却于此无所得法中,强立可得之经。强立执取,强立取舍,背弃本具佛性之中道特性,徒增谤法恶业,流浪生死而已。
所谓渴死于河中者,即谓尔等(印广师、及其追随者,以及印广弟子甲 )。
诸佛菩提,本无限量,而汝等今者横生限量,妄执一经限量佛法。如经云:
【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维摩诘所说经*菩萨行品第十一》
诸佛及佛法皆不可思议,而印广师、及其追随者,以及印广弟子甲 等,今者强起邪思,妄执一经限量佛法。如经云:
【时寂慧菩萨摩诃萨。普告在会诸大众言。诸仁者。如佛所说。有其四种不可思议。何等为四。一者业不可思议。二者龙不可思议。三者定不可思议。四者佛不可思议。仁者当知。于此四中唯佛如来不可思议最上第一。所有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由此四种不可思议共所成立。是故汝诸仁者。于诸菩萨不思议法。如来不思议法。闻已不惊不怖不生畏怯。应生最上广大清净喜悦之心。】
印广弟子甲 言:[在诸多佛经中只有一切佛弟子欢喜踊跃、殷诚谛听的场景,从未出现过有佛弟子退席的场景,唯独这部《妙法莲华经》中极其稀有的出现了五千弟子一起退席的场景。
对于此经而言这到底反应了什么?释尊在法华经中解释了这一实相:
“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
“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於某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法师品》”;
因为“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安乐行品》”;
“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印广弟子甲,事实上佛陀乃是在《法华经》中赞叹一佛乘救度众生之本怀。此一佛乘救度众生之本怀,在很多经典都有开演,宣说。如下:
【善男子。如是菩萨信于菩提信佛出世。复作是念。所闻一乘唯一佛乘皆是真实。非是欺诳不虚不谬。所以者何。诸乘皆从大乘中出。譬如阎浮提洲乃有诸洲而相围绕各各名字皆悉属于阎浮提洲。总说其名入阎浮提一切诸乘亦复如是。依大乘出无二无三是处不疑。如是信于一佛乘道。】
印广弟子甲,至于5000弟子退席,那是因为他们:心志下劣,不接受声闻乘既是佛乘的事实;
印广弟子甲,至于5000弟子退席,那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佛陀以一佛乘为基础,开演三乘救度众生的行为;
印广弟子甲,至于5000弟子退席,那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佛陀揭示所有声闻乘法藏,都是一乘佛藏的事实;
印广弟子甲,至于你和印广师、及其追随者,偏执《法华经》诽谤其余佛陀一佛乘法藏,那是因为你们:不接受声闻乘就是佛乘的事实;
印广弟子甲,至于你和印广师、及其追随者,偏执《法华经》诽谤其余佛陀一佛乘法藏,那是因为你们:不接受缘觉乘既是佛乘的事实;
印广弟子甲,至于你和印广师、及其追随者,偏执《法华经》诽谤其余佛陀一佛乘法藏,那是因为你们:不接受菩萨乘既是佛乘的事实;
印广弟子甲,至于你执取“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继续诽谤其余佛陀一佛乘法藏,那是自身愚痴的结果。
印广弟子甲,佛陀即称余经为经王者,即摄此“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句义理。
印广弟子甲,事实上,世尊在声闻藏中,亦曾密义宣说声闻乘即佛乘。如经云:
【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四如意足。以一乘道净众生.灭苦恼.断忧悲。】
印广弟子甲,至于世尊之“一佛乘救度众生之本怀”,世尊在无量菩萨藏经典里多有演说,你和印广师、及其追随者学识微少,浅尝即止,执着邪见强辩邪曲,意图令广大佛子弃舍无量声闻菩萨藏,唯学一经而已。
如经云:
【十方诸佛。观此光已。异口同音。俱叹释迦。善哉善哉大慈世尊。今放光明。异于常明。昔日放光。先照东方。今日放光。四面一时。普照十方。当知此光。欲度苦恼一切众生。使出三界。到大涅槃。尔时他方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告其侍者。大菩萨众诸善男子。汝等当知。今日中国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如来。放大光明。必说妙法。度苦众生。汝等今者。应往彼土。供养彼佛。请决所疑。听受经法。彼土众生。昔来刚恶。虚伪不实不信一乘。释迦大慈。万善方便。为开三乘。度脱三有。虽说三乘。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甚深。纯备具足。……
尔时诸来菩萨。白佛言。世尊我土如来。唯说一乘。云何如来。今说三乘。尔时世尊。以无碍智。告诸菩萨。汝等今者。为利众生。咨问是义。谛听谛听。诸善男子。譬如有人。一人三名。小时名小。二十名中年。过八十名为老者。我今三乘。亦复如是。
为初小心声闻之人。说于小乘。
为于中心缘觉之人。说于中乘。
为大菩萨大道心人。说于大乘。诸善男子。
汝今复听。理无二极。趣必同归。解虽殊律。终为一观。理是一乘。分之为三。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说是法时。会中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八百比丘。得阿罗汉果。二万天人。得法眼净。百千万人。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迦叶当知。彼初化城。谓声闻缘觉乘清净智慧。空无相无作解脱之智。真实大城。是如来解脱。是故如来。开示三乘。现二涅槃。又说一乘。佛告迦叶。若有说言无此经者。非我弟子。我非彼师。……
迦叶。如是不乐一乘者。为说三乘。所以者何。此是如来善巧方便。是诸声闻悉是我子。如除粪者今始自知。迦叶白佛言。呜呼异哉。是声闻乘。何鄙之甚。实是佛子。而不识父。】
【佛言。一切诸佛有所说法悉皆同等。彼诸菩萨复白佛言。云何同等。
佛言。不退法轮。一切诸佛皆悉等说。时彼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以故。释迦牟尼佛说三乘法。
佛言。娑婆世界众生心多下劣。若说一乘则不能解。是故释迦牟尼佛。以善方便为诸众生出五浊世。分别说三引导众生令入一乘。】
印广弟子甲 言:
[没有说法华经之前说,其他经是诸经之王是对的,说了法华经以后,说法华经是诸经之王!!!当然是以最后说的诸经之王为准了!!!这是相当于佛的遗嘱!“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怎么怎么样……”后五百岁就是现在这个年代!!!这是佛在给弟子安排后事!!!当然是以最后说的为准!!!
你不知道佛最后还说依了义法不依不了义法吗???就是防止有的人拿不了义法来说了义法的不是!!!]
印广弟子甲,佛陀即称余经为经王者,即摄此“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句义理。
印广师、及其追随者,印广弟子甲,当知,声闻藏菩萨藏义理互摄,互通,如宝珠成就之网,光色互映。而汝等割裂佛陀法义,妄执一端,诽谤其余。名为无知。
印广弟子甲,当知,佛陀于无量经中开示三乘佛法实为一佛乘义。如经云: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涅槃地。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无异如来无异法身。如来即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究竟者即是无边不断。】
印广弟子甲,当知,多有“佛刹中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彼土即无缘说此《妙法莲华经》,唯于余佛国土听闻之。如经云:
【尔时东方过殑伽沙世界。有世界名莲花。其佛号曰莲花眼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为诸菩萨开示正法。其所演说唯是一乘。彼佛刹中无有声闻辟支佛名。一切有情皆是阿鞞跋致。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彼世界诸菩萨等。皆以禅定法喜为食无段食等。彼佛光明清净遍满。不假日月星宿之光。地平如掌无诸草木墙壁瓦砾及以山川清净严饰。】
印广弟子甲 言:
[还有,法华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全部来听法华经的!!!佛当着一切诸佛的面点将——“谁能在如来灭后,后五百岁,在此娑婆世界广宣法华经?现在当着一切诸佛的面给我站出来!!!”]
印广弟子甲,凡演说“三乘佛法为一佛乘义”者,既是宣扬《法华经》。《法华经》义理,脉流无量经藏、律藏、论藏之中。而你却硬生生截断此法脉,名为愚痴,名为诽谤如来。
印广弟子甲 言:
“还有,除了法华经,哪部经佛授记那么多人???就单单讲完一个提婆达多品,就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印广弟子甲,之所以世尊授记声闻众等无量众生,皆为宣扬“三乘佛法为一佛乘”义;
印广弟子甲,之所以世尊授记声闻众等无量众生,皆为宣扬“声闻乘既是佛乘”的事实;
印广弟子甲,之所以世尊授记声闻众等无量众生,皆为揭示“佛陀以一佛乘为基础,开演三乘救度众生”之义;
印广弟子甲,之所以世尊授记声闻众等无量众生,皆为揭示“所有声闻乘法藏,都是一乘佛藏”的事实;
印广弟子甲,至于你和印广师、及其追随者,偏执《法华经》诽谤其余佛陀一佛乘法藏,那是因为你们:不接受声闻乘就是佛乘的事实;
印广弟子甲,至于你和印广师、及其追随者,偏执《法华经》诽谤其余佛陀一佛乘法藏,那是因为你们:不接受缘觉乘既是佛乘的事实;
印广弟子甲,至于你和印广师、及其追随者,偏执《法华经》诽谤其余佛陀一佛乘法藏,那是因为你们:不接受菩萨乘既是佛乘的事实;